公元581年,北周的静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杨坚,后者登基成为隋文帝,随之北周也走向了灭亡。这一历史事件令后人深思,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曾言:“古之得天下易,未有如隋文帝者。”这个观点引人注目,因为就在三年前,北周在武帝宇文邕的统治下曾灭掉北齐,完成了北方的统一,然而王朝的覆灭来得如此迅速,令人不禁想要深究其背后的原因。
说起北周的统治者宇文赟,尽管他确实算得上荒唐不羁,对于权臣的宽容与残忍兼具,甚至屡次杀害功臣,最终自毁长城,但他在位的时间短暂,仅一年之久。如此短暂的时间,是否足以让一个政权走向衰亡?这确实值得怀疑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切,我们需要回到北周的起源。
北周的创建者宇文泰,虽未曾在世时自称皇帝,但他在西魏时已掌握大权,能够随意废立帝王,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防御了高欢的进攻,并趁机利用南朝的内乱拓展领土,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。可谓西魏的体制与政策几乎都是宇文泰的杰作,北周的建立不过是国号的更换,口号虽变,实质并未改变。因此,北周的兴盛与衰落都是其根基所在的结果。
展开剩余64%从实力对比来看,北周实际上并不如北齐强大。尤其在宇文泰掌权初期,北周的根基仅限于关中地区,无法与占据了河北和中原的高欢相抗衡。他之所以能够抵挡住高欢的进攻,并且他的后代能最终吞并北齐,统合北方,关键在于其实施的重大战略——真正实现了汉人与胡人的融合。具体而言,他在任用汉武将和进行通婚方面大幅增多,这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关陇集团,所谓的“八柱国”和“十二大将军”均出自其中。
这个集团的影响力可见一斑,八柱国中的第一人便是宇文泰。李渊的祖父李虎与杨坚的父亲杨忠均为这个集团的成员,并且北周、隋朝和唐朝的多位重要人物也与此团体息息相关。这种结构到达了将国家的权力与军事控制分享给汉人的程度,从而根本改变了权力格局。
此外,宇文泰还推行了府兵制,这一制度在农民中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,都挑选出一部分人成为军户,这些军户不需交税,专门作为军队服役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底层的军事力量逐渐依靠汉人而构成。官民上下的权力开放,因而极大促进了胡汉之间的融合,使得北周在很大程度上动员效率超越了主要依赖鲜卑武人的北齐。从十六国时期开始,汉人第一次真正成为了一个庞大政权的核心,虽然宇文泰为了兼顾鲜卑人的面子,名义上将高层和士兵的姓氏都改为鲜卑,但实际上他的整个政权早已汉化。而他所推行的政权改革又基于周礼,为其后裔建立的国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然而,胡汉之间终究存在代际隔阂,宇文家族乃是鲜卑人。对于汉人而言,在自身力量不强大之时,需要依赖鲜卑人来保留文化与文明的火种,但一旦实力足够强大,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政权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。经历了蒙古与满清的统治,汉人从未忘记复兴的雄心,面对北周的鲜卑政权,杨坚的取代也实质上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,体现出北方胡汉力量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逆转的趋势。
因此,我认为,这才是北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